close

 

 

曾經銀量滿載的庫納霍拉 Kutna Hora 。

因為執行開採銀礦的任務,搖身一變成了鑄幣的重要小鎮,當地居民協議通過建造一座教堂,奉獻給守銀的保護之神,誠心祈望採銀和鑄幣的過程,能與順利平安同行。

 

翻開教堂的歷史始於 1380 年。
曾受到胡斯戰爭的波及和銀礦開採殆盡的現實考驗,斷斷續續地到 19 世紀末,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,雄偉建築傑作才得已坐座落此小鎮,呈現於世人面前,我們何其有幸一睹廬山真面目,直接親手翻閱歷史的活教材,不假他人之手。

 

通往聖芭芭拉大教堂的石板路上。
分別有 13 座聖人雕像以不同的姿態、模樣沿著一片矮牆各自站立,迎接旅人的到來。 

 

 

遙望聖詹姆斯教堂。

是顯著的地標,走在小鎮裡,都能與它揮手打聲招呼,於 1330 年開始興建,漫長地工程直到 1380 年才完工,擁有哥德式風格,在 17 世紀重建時,又抹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色彩。

 

滿山遍野的靜謐。

沒有絡繹不絕的人潮,似乎聞見淘銀浪潮的嘆息聲,在風中啜泣,曾經集三千寵愛於一身,是歐洲最富裕的城市,如今遭受冷落的對待,卻能淡然處之,在 1995 年給了一個世界遺產的名分,慰勞幾百年來的付出,因其面貌宛如塵封一般,不受時光打擾。

 

 

教堂收納了 27 座尖塔。

宛若直達天際,排山倒海而來的氣勢,堆出讚嘆聲連連的聲響。

 

 

 

一系列高挑圓頂拱門、拱窗和拱廊,烘托出強大的氛圍。

 

 

 

 

祭壇自信地展現出肅穆的姿態。

然而,手法細膩的彩繪窗則增加些許柔情調和,樑柱延伸至天花板,化身成宛如樹枝一般,交織成一朵朵花卉的圖案。

 

 

 

我卻鍾情。

抬頭就能望見天花板上各式各樣綺麗的圖案,在莊嚴的氛圍裡滑出一絲略為輕鬆的氣息,稍稍緩和,透過彩繪窗迎入教堂內的光線,傾瀉了一地光影,更顯明亮開闊的格局,

 

 

 

 

孤陋寡聞的我。

後來才知道這祭壇所呈現的就是知名「最後的晚餐」的畫作,好啦!我知道又要再一次面壁思過去,先記下來,最後再來清算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牆上壁畫。

重現出 15 世紀末礦工辛勞的工作場景,細緻逼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拋棄金碧輝煌,揀選優雅的設計。

老天爺一定是偏心的,那樣的時代背景,竟然能醞釀出如此高超精湛的建築工法,讓人把嘆為觀止的語彙搬出,也不為過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就是他!隆重介紹此行的導覽人員。

這段旅程,其實心情是輕鬆的,大方地拋開交通的擾人困擾及迷路的窘境,跟隨專業和善的導覽人員,仔細地走訪小鎮的風光。

可是大部分的時間裡,我們都是走在一行人的最後面,走走看看,不像其他人專心地凝聽導覽人員的解說,又是不稱職的旅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即使採銀歲月已不復返。

中古風情依然緊緊覆住這座小鎮,藏身於建築背後,多想用盡心思地打撈中古時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信步在綴著石板的巷弄裡。

一處處遺跡,讓人緩緩地走進中古氛圍裡,細細聆聽歷史在說話,說著那一段曾經風光繁榮的時代,如今,褪去鉛華,景物猶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在小鎮停留的倒數時光裡。

我們來到餐廳用餐,我和友人疑惑著,有好多好多的問號盤旋,這導覽的行程有包含午餐嗎?因為這天是在捷克的最後一天,身上的克朗所剩無幾。

為求心安,於是兩人只點了一份餐點,結果是自費的,結帳時發現不能刷卡,兩人把身上僅剩的克朗傾囊掏出,數著銅板,現在回想起來,有點好笑的畫面,慶幸,錢是足夠的,否則這該怎麼收場呢?

 

 

 

一杯拿鐵咖啡和一杯卡布奇諾。

 

 

 

口感和味道都可接受的肉醬千層麵。

 

 

 

就是這份手冊。

幫我們圓了庫納霍拉的旅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用完餐後,繼續漫步在小鎮的街道。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黑死病紀念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深深覺得庫納霍拉的旅程。

是旅圖中一回奇妙的經驗,期待落空的片段先行開演,再來是峰迴路轉的驚奇,誤打誤撞地參加導覽行程,與異鄉的陌生人展開一段骨影憧憧與追銀歲月交織的小鎮之旅。

 

這一段小鎮旅程。

隨著夕陽西下,餘暉染紅了天空,漸漸隱沒於天際,告別了。

回程途中,開進加油站加油,原來是自助式的,直接在出口結帳,節省人力。

 

回到了熙來攘往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廣場。

一行人還認真地和導覽人員討論布拉格的景點,嘰嘰喳喳的話語在瓦茨拉夫廣場前迴繞著,但因我們即將結束旅程,於是先行離開了,繼續回國前最後衝刺的購物行程,用力地買下去,期望能和回憶一樣,滿溢又滿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